海水電池的發現主要歸於1800年左右,伏打 Alessandro Volta
發現將鋅片和銀片藉由浸泡海水或鹽水的棉紙隔開竟能形成電流。稱為伏打電堆。
若將乾淨的鋅片和銀片分別含在嘴唇的上下端,由於唾液也有酸性(猶如電解液)
也會產生輸出電壓,於是嘴唇會感覺到微弱電流的通過。
事實上只要在兩種不同金屬間以電解液接通便會產生不同的電位差。
Johann Ritter 則於1802年發現可以重複充電的電池製作。
然而最初的電池都仍不理想,經過不斷改進直到1860年左右,
開始發展出現代電池的鼻祖。
下表是解離不同金屬所需的電位差(於25℃時)。正負號標示相對於氫的電位。
元素
|
鋰
|
鉀
|
鈉
|
鋁
|
鋅
|
鐵
|
錫
|
鉛
|
銅
|
汞
|
銀
|
鉑
|
金
|
電位V
|
-3.0
|
-2.9
|
-2.7
|
-1.7
|
-0.76
|
-0.44
|
-0.14
|
-0.13
|
+0.34
|
+0.80
|
+0.80
|
+1.2
|
+1.3
|
由上表知 銅的電位是 +0.34V 而鋅的電位是 -0.76V
於是 銅—鋅 兩電極間所能輸出的最大的電壓便是 +1.1V。
當沒有電流輸出時 兩電極間的電位差 稱為 兩電極間的電動勢 electromotive force.英文名稱易造成誤解,電動勢並不是『力』)。
(
於是 銅—鋅 兩電極間所能輸出的最大的電壓便是 +1.1V。
當沒有電流輸出時 兩電極間的電位差 稱為 兩電極間的電動勢 electromotive force.英文名稱易造成誤解,電動勢並不是『力』)。
(
動動手試試看:
將鎂合金和銅片放置於鹽水中,輸出電流約 55mA時,空載輸出電壓約 1.26V。
若是加些醋可使得電壓增至約 0.5V(讓更多離子溶入電解液中)。
不妨找個小喇叭,將銅條接於喇叭一端,當鎂片碰觸喇叭另一端時會發出聲音。
斷斷續續的接觸,試試看!
若是加些醋可使得電壓增至約 0.5V(讓更多離子溶入電解液中)。
不妨找個小喇叭,將銅條接於喇叭一端,當鎂片碰觸喇叭另一端時會發出聲音。
斷斷續續的接觸,試試看!